会员登录 | 注册
这些年,上海书协这样创新工作模式
时间:2018年04月26日

    近几年,上海书协在中国书协的指导下,在上海市文联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区、各专业委员会及广大会员的支持和努力下,以提升上海书坛凝聚力与整体书法水平为目标,扩大协会工作辐射面、实现“从家到者到界”的转型升级,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报、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艺术人文频道、东方网、澎湃新闻、文汇报、上海文联新媒体中心等媒体都对上海书协活动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中国书法》杂志、《艺市纵横》杂志、《上海采风》杂志、《书法报》多次撰写评论员文章对上海书协活动新举措点赞。2017831日,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同志在2017年第8期上海文联工作简报上批示:上海文联等单位主办、上海书协承办的“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 活动很有意义。他说,这个活动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宗旨,契合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举措,社会反响良好,应予充分肯定。

    上海书协近年来创新工作模式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即“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科学办会”以及“展览模式的探索”。

    一、  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协会工作模式转型升级

    微信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多三大优势。上海书协在策划书法活动时,非常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力互联网开展工作。目前,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号共有粉丝近九万人。为解决协会工作人力不足问题,延伸工作手臂,上海书协聘用记者近三十名,通过几年的时间,逐步把记者团打造成一支集报道、采访、评论、调查、研究与策划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队伍,成为上海书协的“智囊团”。互联网思维为书协工作模式带来了七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是宣传协会。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三年多来,推送内容全年无休。粉丝遍及全国三十一个省市、港澳台地区,海外读者也有三百余人。

    二是方便会员,激发会员积极性。上海书协平台开发了收费、查询、报名和投票四大功能,就收费而言,会员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办事。

    三是消除会员对协会的误解,融洽会员与协会的关系。如各类评比,及时公布评审过程,公示入展、入选名单,公布评委感言。不遮不掩,把协会工作完全置于阳光之下,大大减少所谓黑箱操作、裙带关系的质疑。

    四是惠及大众。上海书协在举办各类展览时实行专家导览,现场直播,满足大众对书法审美的需求。

    五是部分解决书法展览会开幕式等于闭幕式的问题。实现线下线上同步,甚至线上展出比线下展出更长时间,线上观展量远大于线下观展量。第九届上海书法大展,开幕式到场观众超过一千人,展出七天,展厅观众超过一万人。

    六是协会工作更主动。如讲座报名,实行实名报名的方式,避免听非所愿,插秧式拉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听众扫二维码进场,不用点名,既快又准确。

    七是做大协会工作品牌。微信平台可实现立体宣传,展前、展中、展后,图片、文字、数据、视频全方位立体推送。非单一新闻通稿一写了事。如,上海书法家书写结婚证书活动,同步观看57万人;青少年春联微信展,活动页面点击量高达820万。

    二、注重跨界融合,1+X=无穷

    走进新时代,书协工作必须因时而变。上海书协注重整合跨界优势,搭建平台,积极为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2017年,由上海市文联、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书协、虹口区文化局承办的“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不仅整合了上海市文联、上海书协、上海作协、上海视协和上海民协的专家力量,还得到了虹口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实现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聚合。当天,活动汇集了赵丽宏、印海蓉、韩天衡、刘小晴、周志高、戴小京等文艺界的“大腕”,上演了《月圆花好》、《康定情歌》等精彩节目。其中,作为活动环节之一的“诵读吟咏”,展示了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就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赵丽宏所撰的《七夕赋》进行创作的书法创作,由著名主播、侧耳创始人印海蓉现场配乐朗诵,完美展现了书法与姊妹艺术跨界融合的魅力。虹口民政部门将继续落实限量发放结婚纪念证书事宜;上海市文联、上海书协也将陆续与其他区民政部门协商,逐步扩大订制结婚纪念证书的范围和渠道,真正让书法融入市民生活。

    2017年,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不仅推出专家导览,还与多少家具公司合作,在展厅设置了“文人书房”,作为观众体验区。观展期间,观众不仅可以随意取阅书架上书法篆刻艺术的相关书籍,欣赏每天一场的古琴演奏,还可以携带自己的篆刻作品参加每天两场的现场点评活动,与专家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互动。

    作为2018上海春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上海春联大会”是全国首次以春联为主题,融合了征联、学联、写联、送联以及多台演出节目于一体,以百位书法名家同台书写的形式,举办的大型室内表演活动,三林舞狮队、女子十二乐坊助阵参与了此次盛会。

    任何一项文化活动,其意义都在于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并使其渗入大众的观念里。这要求文化工作者、组织者不能固步自封、落于窠臼,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中增强活动的文化传播力,放大其文化意义,使传统艺术在今天真正开启新价值、新风尚。

    三、注重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办会长效机制

    近年来,上海书协先后开展了《上海青年书法现状调研》《上海书协会员现状调研》《海漂书家生存状况调查》《以上海著名文艺家命名的博物馆、艺术馆专项调研》等一系列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问题,诸如中青年书法家底气不足,书法研究停滞不前,中国书协会员参赛积极性不高,上海书协会员入会没有仪式感等。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上海书协积极营造书坛学术评论氛围,策划、组织各类专题座谈研讨,编辑出版论文集,大力加强书法创作和理论的学术性、导向性,加强与本市各高校、文化系统的交流与合作。为开阔上海书法人的眼界,上海书协于2014年开办了“上海书法大讲堂”,先后邀请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白谦慎,台湾大学教授傅申,暨南大学教授曹宝麟,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徐利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陈忠康,浙江书协副主席汪永江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理论家来沪授课。除此之外,协会还不定期组织上海中青年书法学术沙龙活动,为发现、扶持和培养中青年书法学术人才搭建了丰富的载体。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晓光、陈红梅、顾琴、仲威、田振宇、丘新巧、杨勇、张学津、崔树强、韩立平、俞丰、孙稼阜、俞海滨等一批中青年书学人才脱颖而出,有的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大部分已在各类全国性书学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中,上海入选论文8篇,入选数居全国第二。在全国书法评论苏州论坛入选的20篇论文中,上海入选5篇,入选数居全国第一。

    针对上海书协新会员入会不严肃的问题,上海书协首创了“新会员入会仪式”。仪式由秘书长介绍上海书协的历史变迁以及作为书协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书协主席一一为新会员颁证、新老会员发言、合影留念等多个环节组成,并推出了会员填写承诺书。这份承诺既是会员对协会的承诺,更是为了协会健康发展,更好为会员服务的创新举措。整个仪式庄严神圣,《书法报》专门就此事撰写评论员文章。

    在调研的基础上,上海书协还积极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评审暂行办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关于对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作者实行配套奖励的办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年度表彰奖励办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关于冠名举办各类活动的若干规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印章使用管理办法》等五项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协会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协会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3月,上海书协记者团第一期研修班开班,二十余位成员集体赴北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798艺术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机构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学习,并形成《上海市书协展览活动策划方案》《上海市书协新媒体建设方案》两个调研报告。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技术手段与应用方案来推动协会的工作发展。

    四、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涵养观众,上海书协创新展览举办方式取得成效

    近年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在保证出精品、出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展览的公共教育功能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在“如何吸引观众、如何留住观众、如何涵养观众”等三方面下功夫,开创了上海书协工作的新局面。

    201612月举办的上海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首次引入志愿者导览机制,招募了一批书法专业本硕在读或毕业的优秀学生组成义务讲解团,为观展的市民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此外,由上海书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组成的专家团队也在展厅与观众见面,进行义务讲解,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20176月举办的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进一步提升导赏的专业性,特别邀请了10位篆刻名家为观众做现场导览。专家们的解读使篆刻作品变得更加立体生动,更易于接受,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粉丝慕名前来观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上海书协的志愿者导览、专家导览模式不断完善,使观众从看“热闹”逐步转变为看“门道”,确保政府投入办展资金能够获得最有效反馈。丰富多层的导览手段,让不论是爱好者、初学者,或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观众都能通过观展有所收获。

    为了吸引更多圈内外的观众前来观展,由12位文字记者,5位摄影记者,1名美编,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号团队,围绕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的宣传做了许多新的有益尝试:展览开幕式前一周,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号首发展讯,点击量2705条;第二天发布专家现场点评导览时间安排,点击量为3219条;开幕前二天,推送题为《这么有创意的篆刻展,您不看一定后悔》展讯,点击量7632条;展览期间,发布开幕式直播、专家访谈视频、优秀作品获奖者感言、每日导览前线报道、专家现场导览视频和音频,积极配合线下的实体展览。此外,上海书协还加强与专业媒体合作,其中“上海发布”的展讯阅读量达14.1万,另外还有20余家社会媒体、新媒体对展览活动进行了多维度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展览期间有500余位观众参加了开幕式,有近万名观众参与了手机直播平台,开幕式后每天的观展人数逾两千人次,每天有超过30位篆刻爱好者接受专家现场点评,参与面大大超出预期。

    展览,展是手段,览是目的。书法普及工作不仅能提升欣赏者对书法的了解,同时也能从普及人群中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上海书协将进一步探索办展模式,丰富导览手段,形成宣传强势,努力提升书法艺术提高与普及的结合度,推动协会工作创新发展。(李晨、羽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