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获奖名单
时间:2009年07月29日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名单

  杨宝林  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  辽宁

  祝帅  书法何以成为社会议题——中国书法社会学研究二十年反思(1989—2008)  北京

  向彬  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 山东

  邱才桢   《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  北京

  杨二斌  西汉官文书运行书体研究  山西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二等奖名单

  杨开飞  宋人胸次论 宁夏

  赵维红  从“齐垒论辩”、“碑学”“帖学”之辩看吴云折衷之书法观念 山西

  方波  宋元文人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构 浙江

  付强  史游官职索析及其他 北京

  杨军  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 北京

  李慧斌  从补史到新证——唐宋“院体”书法研究 山东

  卢光文  坚守与重构——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 河南

  李阳洪  清末民初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 重庆

  张晓林  从卫恒之“势”之“伫思”书学思想看其对书法“尚意”理论的贡献 河南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三等奖名单

  叶康宁  明代嘉隆万时期的书法价格——以江南为讨论中心 江苏

  陈岩  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 山东

  陆明君  《肥致碑》的真伪问题及碑中“封”字考说 北京

  王学雷  晚清书法家的字帖收入及版权保护——以《姚氏松下清斋摹古镌本》为例 江苏

  王亚辉  唐代墓志书法文献价值探析 北京

  杨庆兴  唐代主流书风影响下的千唐志斋馆藏墓志楷书研究 河南

  颜廷军  《春雨杂述》真伪辨      江苏

  孟庆星  晚明清初山左集古刻帖考论 湖北

  段大宾  论“北魏洛阳邙山体”的成因与渊源 河北

  张恒奎  草书体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 辽宁

  王亚兵  从“技”到“道”再到“通道” 陕西

  吴占良  北宋保州书法考实 河北

  吴高歌  沈曾植、康有为之交游及书学异同 北京

  任小平  吐鲁番文书史论    新疆

  杨锁强  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上的若干误区 陕西

  李正庚  “六书”本义与古代书法教育 湖南

  黄俊俭  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 河南

  李中超  欧阳修、蔡襄、苏轼及其书法交往与北宋尚意书风之形成 河南

  杨疾超 “书道”与“书法”——中国古代书法观念变迁考察 湖北

  王德志  碑帖变奏——论当代帖学的进新与责任担当 山东

  颜以琳  观念-技法-工具----清代书法“运心”与“运身”实践之剖析 广西

  刘思凯  精神的高蹈——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 陕西

  竺捷  图像复制时代下书法批评的视角融合 江苏

  梁培先  涅槃与新生——试析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汉字(书法)创作的方法论问题 江苏

  李静月  中晚唐狂草书僧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北京

  彭砺志  “各得一体”——王羲之以降主流书法偏正摇摆取向的历史考察 陕西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入选名单

  叶康宁  明代嘉隆万时期的书法价格——以江南为讨论中心 江苏

  俞丰  黄庭坚《华严疏》卷释文与考证 上海

  孙哲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辽宁

  赵维红  从“齐垒论辩”、“碑学”“帖学”之辩看吴云折衷之书法观念 山西

  陈岩  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 山东

  刘天琪  隋唐墓志盖题铭字体杂糅现象及相关问题 陕西

  胡长春  程瑶田与邓石如——邓石如书法师从考论 安徽

  刘维东  面对傅山——祁隽藻活动考论之一 山西

  陆明君  《肥致碑》的真伪问题及碑中“封”字考说 北京

  杨二斌  西汉官文书运行书体研究 山西

  王学雷  晚清书法家的字帖收入及版权保护——以《姚氏松下清斋摹古镌本》为例 江苏

  赵永金  论影响清初帖学衰微的几个因素 广东

  叶俊  断裂与契机——“二王”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四川

  王亚辉  唐代墓志书法文献价值探析 北京

  冯瑾  先秦两汉图形印研究 江苏

  张函  明末遗民变异书风研究 山东

  周侃  唐代民间书手考察 北京

  王连富  实用思潮士人心态  尚意书风——北宋尚意书风成因新探 浙江

  朱彦民  八大山人书作中异写字之辨析 天津

  杨庆兴  唐代主流书风影响下的千唐志斋馆藏墓志楷书研究 河南

  李吾铭  宋湘与伊秉绶、阮元交游考略——兼论碑学思想传播的复杂性 广东

  邱才桢  《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 北京

  张胜利  倪峰 钱泳《书学》研究 山东

  杨开飞  宋人胸次论 宁夏

  付强  史游官职索析及其他 北京

  杨宝林  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 辽宁

  贾砚农  徐渭书法真面考辨 江苏

  颜廷军  《春雨杂述》真伪辨      江苏

  麦穗丰  从广州南越简看岭南秦汉时期书法 广东

  尹冬民  庾信《哀江南赋序》“胡书”考辨 北京

  罗尚武  碑学背景下的帖学名家——清代鉴赏家吴荣光书法简论 广东

  孟庆星  晚明清初山左集古刻帖考论 湖北

  杨军  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 北京

  逢成华  南北朝碑志的书人及其书写心态辨析——兼及《瘗鹤铭》署名“陶弘景”、《郑文公碑》署名“郑道昭”问题的探讨 江苏

  冯岁平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陕西

  蔡显良  学书须学颜真卿——颜真卿与宋代书法新探 广东

  段大宾  论“北魏洛阳邙山体”的成因与渊源 河北

  李慧斌  从补史到新证——唐宋“院体”书法研究 山东

  方波  宋元文人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构 浙江

  张锦伟  东周盟书及其书法艺术 河南

  王佑贵  《张猛龙碑》的接受史:一件无名氏书刻的经典化历程 浙江

  蔡副全  论中国古代题壁书——以陇右题壁遗存为例 甘肃

  张恒奎  草书体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 辽宁

  王亚兵  从“技”到“道”再到“通道” 陕西

  欧玉珉  多元文化境遇会中的当代书法 山东

  周正康  意为体形为用:“神采为上”与“形式至上”的论辩反思 云南

  白林坡  明末清初关中“前碑学”研究 陕西

  吴晓明  书法屏条源流述略 浙江

  江锦世  新出土《唐冯承素墓志》考释 陕西

  向彬  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 山东

  范秋晗  吴昌硕黄牧甫“印外求印”风格比较研究 北京

  吴占良  北宋保州书法考实 河北

  张远晴  汉末前后书法史中政治与书法的纠结——兼论书法史的通观写作 北京

  吴高歌  沈曾植、康有为之交游及书学异同 北京

  王晓亮  宋代书法发展特点与雕版印刷关系之研究 北京

  周斌  试论阮元金石观与其书学思想的联系 上海

  任小平  吐鲁番文书史论    新疆

  王春林  沈子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前书法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江苏

  杨锁强  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上的若干误区 陕西

  邱红日  试析黄宾虹的“内美”艺术观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浙江

  李景新  “知白守黑”书法美学思想之综论 海南

  刘洪辉  试论篆刻的“遒媚”境界 重庆

  李正庚  “六书”本义与古代书法教育 湖南

  李阳洪  清末民初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 重庆

  吕文明  心理剧变与创造力的实现——从晚明书家心理变化看书法心理学的当代性意义 山东

  吴慧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淮书法文化区研究 广东

  卢光文  坚守与重构——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 河南

  黄俊俭  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 河南

  杨海蛟  “体用不二”与书法创作 河南

  李中超  欧阳修、蔡襄、苏轼及其书法交往与北宋尚意书风之形成 河南

  刘小毅  宋代岭南书法史钩沉 广东

  祝帅  书法何以成为社会议题——中国书法社会学研究二十年反思(1989—2008) 北京

  杨疾超  “书道”与“书法”——中国古代书法观念变迁考察 湖北

  孙广举  尚意:中国书法的本性 河南

  杨加深  论当代草书创造中的视觉冲击意识与对比手法——以“首届行草展”和“九届国展”为视角 山东

  薛帅杰  论明清幕府好士新风与布衣书法篆刻家的命运——以徐渭、何震、邓石如、包世臣为例 浙江

  张韬   晋尚韵、崇逸与魏晋玄学 山东

  王德志  碑帖变奏——论当代帖学的进新与责任担当 山东

  毛万宝  走出尘封的“序言”——张荫麟书法美学思想探微 浙江

  李德才 构建“醇雅”书法艺术审美价值的现代意义及其视觉效果新探索 内蒙

  赵佑铭  论“碑学”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形式自律的遮蔽——兼议晚明及清代书画艺术形式自律演进的内在一致性及其中介性意义 辽宁

  盛剑成  古代法书考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上海

  颜以琳  观念-技法-工具----清代书法“运心”与“运身”实践之剖析 广西

  王世霖  游离于感觉的传统书法批评原则与现当代书法批评 湖北

  张晓林  从卫恒之“势”之“伫思”书学思想看其对书法“尚意”理论的贡献 河南

  刘思凯  精神的高蹈——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 陕西

  奚白  试论“弘体”的佛学意蕴及其助道价值 北京

  孙永玉  欧体险峻风格形成机理及其美学意蕴 安徽

  吴川淮  书法的审美经验及其分析 陕西

  竺捷   图像复制时代下书法批评的视角融合 江苏

  梁培先  涅槃与新生——试析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汉字(书法)创作的方法论问题 江苏

  高洪贤  论吴宽在明代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吉林

  李静月  中晚唐狂草书僧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北京

  耿广敏  三十年“国展”篆书作品之数理分析 江苏

  姚俊卿  书法创作中的重审与内省 新疆

  吕金光  晚明金石碑刻书学意识下的倪元璐书风形成之阐释 四川

  左国华  重识“意在笔前”与“无意于佳”——兼论“意”与书学三境界之关系 湖北

  刘东芹  嘉兴项氏的古印收藏及影响 江苏

  杜约孔、赵君平   唐东海徐氏书家考述 河南

  王自力  选择观念出新——潘天寿、沙孟海、来楚生三家取法黄道周行草探论 浙江

  徐惠  谈书法之“势”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山东

  黎东明  与传统对话交流机制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的建构 广西

  彭砺志  “各得一体”——王羲之以降主流书法偏正摇摆取向的历史考察 陕西

  盛东涛  宋元文稿书法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江苏

  陈方既  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是书法之为艺术的根本 湖北